自己下令悬赏开石之法,父亲也会知道自己治渠已决。因此,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然后又解释道:“父皇,不是儿臣要兴商,是从他们口袋里将钱掏出来还之于国还之于民,否则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成了取之于贫苦百姓,用之于富人。国家困窘,百姓困窘,只有少数人越来越富。但强行取之,又有愤怨,所以给了他们一条道路。虽然会让一些百姓出国,可多出来的财力,可以用于百姓身上,少死更多的民夫。”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将航海政策放松一下。但怕父亲不肯,因此又解释了一番。
谁知道李治沉思了一下,又问道:“只怕不够。”
李威心中有些惊讶,立即反应过来,虽又是牵运商人,可是为了治渠,解决关中根本,在这个大框架下,即使是父亲,也不得不低头。于是又说道:“兴修水利对国有益,对民有益,无论是都江堰,或是大运河,甚至造福百姓千万年。但兴修水利,也如治病,病来如山崩,病去如抽丝。为了使病情痊愈,一味以虎狼之药驱之,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我朝多有水利,民以为利,国家平静有功。炀帝修一条大运河,反而国破家亡。正是急耳。两渠工程浩大,想一蹴而就,纵然有了财力,也没有这么多民力。儿臣又看了看,心中有一个想法,不可全部动工。先将广通渠整理出来。”
也不容易,一条广通渠长达三百余里,已经淤塞,还有截沣浐之水,注入渠中。工程量大,如用力役形式奴民,民力负担重,如以募民形式动工,财政负担重。
当然,此渠如财力充沛,依有作为,只是重新疏通,不是开挖新渠。一旦疏通好了,利于灌溉,又能利于通航,广通渠为主,渭水以辅,只要船舶过了三门,就能立即通达京城。
李治额首了一下。
李威又说道:“然后是开石,其他几处水利,皆是需要开山凿石。没有好的开石方法,财政无法支持,又极伤民力,甚至会有许多民夫因此而死亡。儿臣认为只好等候。因此,兴修需数年时间。苏州港一开,直接贯穿江河,抵达两京,会有更多商贾心动。一年不够,两年,两年不够,三年,正好徐而图之,跟上开渠的节奏。有了财政,有了开石新的技术,就可以开工下面工程,先治理丹水下游,然后是中游,上游,以及重新开通郑当渠。同时在三门,开挖一条新河。如有可能,在神鬼与鬼门二岛上,开河分流。自古治水,堵不如疏。想要水流平缓,只有疏通二字。”
“但是开石之法……”李治还在犹豫不决。
这些商人的钱也不好掏的,朝廷屡次来掏,印象也不大好。但是能将两渠开挖,便利关中长安千年之利,掏得再多,也没有人反对了。又是利国利民,挂着这个名义,商人才会主动掏得踊跃一些。可关健就是开石之法。
“开石之法,儿臣已有一策……不过还需要更多的良策。”没有办法了,只好试验黑火药。至于是硝石硫磺木炭,还是硝石硫磺锯末,不得而知,比例不得而知。不仅是这一点,硝石与硫磺还需要纯净的,又不知道这个时代能不能实现。
就是上了黑火药,威力依然很小。最少象人门半岛上,是整体的巨石,得打一个眼下去,还需深眼,才能放黑火药。否则威力本来就小,爆炸时的冲击力全部上了天,还是轰开不了石头。
李治又问道:“那些岛……?”
“这是儿臣听闻来的,”反正都用了这个词,不然解释不了,说着,拿出一支笔,画了南海的一些地形图,很不准确。草履虫式的加里曼丹岛让他画成了一个鸡蛋形,吕宋岛更成了一个标准的长条形。但大约地形画了出来,并且画了洋流与季风。十月到二月是东北风,四月到九八月是西南风,三月与十月是季风转换时期,海流是夏天流向东北,冬天流向西南。
有的是记来的知识,有的是询问得来的。
不是很准确,可能做一个重要的指南针作用,李威这才说道:“有的岛屿上是无人之地,或者少量的土著人。也不能说地处偏夷,就十分寒苦,实际上这些岛屿上有许多出产,有的适合种植,有的出产水果药材香料,甚至宝石与金银铜铁,某些大的岛屿面积惊人,相当于我们唐朝数州或者数十州面积。朝廷出兵占领,得不偿失,不如让这些商人经营数十年,成为熟土,重新交还朝廷。既能开疆柘土,又不伤国力民力。朝廷所付出的只是一些虚名,以及一些本来就不属于我们大唐的封地。成为熟土后,只需派人乘数海船巡查,即可管理。大食正是用此法,进行扩张,壮大国家实力的。只是南海诸岛,离大食遥远,又因为百姓人口少,鞭长莫及。”
等于是殖民地管理模式,但对李治听来,还十分新鲜。主要不需要朝廷的力量,至于大食如何如何,现在唐朝还没有将大食放在心。其实大食也不是殖民地管理模式,而是总督式的管理模式,这是两样的。李治也不知道,可他心中还有顾忌,道:“就怕成为熟土后,不愿意交给朝廷。”
“不会。父皇,中原人故乡情节浓厚。根永远还在中原,除非朝廷自己不作为,百姓愤怨。如果那样的话,不要说远在海外,就是在中原,也会四分五裂。”
换作以前,李治立即给予否决,可事关到了“国运”,又看到儿子风尘朴朴的样子,他别有用心不提,可下了功夫的,因此李治缄默不答,最后道:“明天你再与几位宰辅商议。”
“喏。”这个商议二字一出,父亲多半默认了。又说道:“另外儿臣还有两项提议,只是儿臣愚昧,还请父皇参考一下。”
“说来听听。”
李威将换船之事说了一遍,又说道:“并且各地船舶质量良莠不齐,每年因为船舶粗制滥造,自长江起,到运河黄河,许多船舶造成不必要的沉没。商贾死亡,能说是为利而死。可各地进献的赋租,船夫民夫因此而死,国家因此而损失,皆关朝廷之事。因此,儿臣心中有一个想法,派出工匠,设制船型,将图纸分发给各个船坞,使船舶质量提高,也等于减少了事故。”
韦弘机忍不住在旁边喝道:“好。”
全国各地都有许多船坞的,象渭水就有多家船坞,一年制造的船舶达近艘之数。不过时常沉没,损耗也大。李治略略沉吟了一下,分三段倒航,运费增加。可实际扣去事故率,有可能节约了成本,最少会少死许多人。这才是真正的用之于民,所以立即答道:“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