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小说 > 辛亥大英雄 > 第五三六章 改革和危机

第五三六章 改革和危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全金属飞机?而且还一改双翼和上单翼的主流思维,采用了标准的下单翼!翼根部位用铝皮贴层圆滑过渡。

到底谁是偷渡客?

陪同视察的蔡锷也愣了,苗洛心里一直想金属怎么能飞起来?谭延闿干脆走上去,敲敲蒙皮确定是金属后追问道:“蕴华,这个是白铁的?”

“不是铁,是重庆研制的合金铝。”无论是巴玉藻还是周厚坤,亦或者是旁边那些技术员和普通工人,越看到惊讶的神色就越是抑制不住开心裂开嘴角,为大家介绍:“主支撑结构部用的是钢管,外面用合金铝做蒙皮,我们还修改了整流罩和机翼外形,吹风实验也已经做过了。”

望着激动地两人,杨秋也很高兴,但他的高兴和其他人不同。其实这个世界还没有能让他惊讶的飞机,他高兴的是外形和理念!因为如果光看照片,肯定会认为这是一款1930年后的产品。

全金属飞机并非什么新技术,早在1915年容克公司就制造出世界第一款j1型全金属飞机,第二年又推出j2型。莱茵兰计划中也带回大量德国研制全金属飞机的资料。除德国外,欧战末期法国布雷盖14型因为在机身骨架上使用大量金属材料,被誉为航空史上第一种进入大规模量产的以金属为机身主要材料的机型。同年研制的海东青丁型也首次在骨架、机头发动机舱和整流罩整流罩上使用杜拉铝。而且据吴青度汇报,王助等人也已经去去年开始全金属飞机的研制。

他高兴的是像这样一家民营企业。一些为了梦想自发组织起来的年轻人,在技术、资金和加工能力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坚持梦想创造未来的信念和决心!他们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但想要把它送上天并能拥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看旁边的发动机就知道,他们同样遇到了全世界航空设计师都棘手的问题,与梦想相比却严重滞后的动力性能。谭延闿不懂技术,他只觉得让沉重的金属上天有些异想天开。追问道:“蕴华,这个能飞起来?”

欧战刺激了全金属飞机研制和潮流,刚回来的周厚坤最能感受这种差热潮。身为总设计师他的梦想就是抢在国外前面送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全金属战斗机上天,怕杨秋不知道还特意解释道:“飞没有问题。这架飞机的主要结构是重庆研制的杜拉铝,重量比钢材轻很多。我们计算过。大约380马力就可以让它顺利飞上天。但这个马力还是太小,上天后的飞行性能会比较差,也不能搭载除飞行员外的其它东西,油箱只能保证飞100公里。”

谭延闿恍然大悟,道:“难怪一进来就看到你们折腾发动机呢。”

巴玉藻说道:“发动机是飞机的最重要部件,飞机好不好第一重要就是发动机。要想这架飞机飞好起码要550马力,可现在各国的发动机都在350到400之间,所以我们就准备自己造一款。”

“对了,刚才副总统说的过热是什么意思?”

谭延闿是典型地保守官员,难得杨秋路过湖南视察才来了兴趣。走到发动机前仔细查看起来。省长询问周厚坤自然要主动解释,说道:“副总统,谭省长,你们看这里。”他指着发动机气缸上密密麻麻如千层纸形状的散热片说道:“这就是空气散热片。”

“飞行时冷风会机头吹到这里,带走散热片上的高温。这样就不需要装额外的循环冷却水箱。但这种散热方式对铸造和精密加工要求很高!整个发动机连散热片都是先整体一次铸造成形,后靠手工打磨、酸铣和抛光,所以最熟练的工人每台这样的发动机也要1200个工时左右。我们精密铸造技术还不如欧美,所以工时和造价都不如国外,质量也不稳定。目前世界上精密铸造技术最好的是美国和德国,美国单个气缸散热片有71片。德国70片,我国目前普遍在55左右,散热和稳定性只有两家的8成。还因为铸造时常有砂眼之类的瑕疵,成品率只有5成左右,欧美却能到7成。

杨秋用手摸摸气缸上的散热片,心里暗暗苦笑。71片就多了吗?10年后大名鼎鼎的双黄蜂发动机的单气缸散热叶片就达到172片,而且全部都是精密铸造一次成型!由此可见美国的精密铸造技术到达了何种程度。而且精密铸造还是基础工业之一,从模具设计到最后的酸洗抛光,整个过程没什么特别的高新技术和材料,完全就是考验加工技术。且不说散热片这种薄如纸张的部位,光是出现砂眼气泡和杂质,就能毁掉价值上千的毛坯。

这也是为何美国黄蜂发动机能领先全世界的主要原因,很多国家最后都卡在加工工艺和材料技术上,由此可见基础工业是多么重要,工业加工能力才是一切新技术的真正基石!这也是他为何从始至终都努力完善基础工业的主要原因,因为就算拿出图纸,很多东西也不是目前的加工能力能够造出来的。还有就是培养技术人员创新性的考虑,尤其当这架全铝飞机出现后更坚定自己的想法。

中国不缺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国门,高端人才会不断涌现出现。可当他们回来报效国家,梦想发挥专长后自己却将他们变成复制机,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科学道路,成果带来的只是喜悦,真正地风景都在路上,历史也证明无数伟大发明都是旅途上妙手偶得,造就出一位位传世大师级人物。所以这件事也暗暗提醒他。非必要关键技术要尽量少使用资料机,以免一时痛快却为民族留下百年遗憾。

不过目前倒有两个关键技术可以提供。

不,应该说是关键思路。

杨秋向邝煦堃使个眼色,让雷猛和警卫将无关人员带到远处后,和苗洛一起坐到飞机前,抚摸着蒙皮问道:“你们想过要多久能研制出新发动机吗?”

巴玉藻脸上掠过一丝难色,说心里话他真没想过能成功。别看工厂规模不小。上上下下也有两百多员工,但和国外相比底蕴缺乏太大。就拿现在来说,杜拉铝是重庆的。发动机也是以重庆为模板仿造的,气动外形也利用了国外一些技术,所以至今手中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何况航空业在欧美被誉为烧钱行业。投资赞助人绝大部分都是百万富翁,如果不是欧战刺激恐怕全世界有一半飞机厂关门倒闭。几年的积蓄甚至杨秋支持的创业金也都所剩无几,如果不是有代加工撑着,恐怕已经散架了。

但他不能轻易认输,所以咬着牙说道:“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我认为就能取得突破。”

“五年不算长,但你考虑过没有,你们至今都没有自己的产品,靠代加工这点利润能留住多少人才?刚才你们自己也说了。每台发动机造价就要几千,五年下来要报废多少台呢?”

杨秋的话让两人脸色发僵,心里暗叫糟糕,难道满腔心血真要付之东流?倒是坐在旁边的苗洛看两人难过说道:“辰华,不如让我哥来投资一起研究吧?”

杨秋笑着拍拍她的手。笑道:“俗说话救灾不救穷,搞实业也是这个道理。就算借款或找人投资渡过难关,但将来呢?产品是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的,真正地实业家不会停止对技术的追求。新的还要新,好的还要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技术革命和进步。这里面要涉及到多少资金呢?”蔡锷在旁边听着暗暗点头。这些话一语道破了绝大多数民国企业最缺乏的东西。

技术再投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